又不喜欢这些德文章,实在是没意思!”
边,江殊也是副深以为然的模样,别看他父亲江澈曾经想过通过科举入仕,是江殊是真没这个想法。小孩子都是喜欢玩乐的,这边节课来,大半个时辰都过去了,正常的小孩子,哪有这么时间的专注力,江殊早就听得不耐烦了。
尤其,他们这个年纪,就算是到了学,也是启蒙阶段,在问过了几个孩子在家大致都读过三百千之后,先生就开始直接叫他们读《诗经》,开始也不解释其中的意思,就是先领着念几遍,然后就让他们资格度,反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尽读就是了。这般教导,能叫人有多少兴趣,才叫奇怪了呢!
顾衡上辈子也是经受过等教育的人,个时候,做老师的,都得持证上岗,怎么教书,都有定的章程,如何会像是现在这些先生般,顾衡也是难以适应。
最重要的是,儒学到了后世,已经完全是门修身养性的学问了,最多有些国学家将儒学里头的些学问跟做事联系在起,其实说到底,还是叫人做人,而不是做事。瞧瞧书五经,有本书是正儿八经告诉你,什么事体应该怎么做的吗?
可以说,儒学就是门典型的务虚的学问,而经历过上辈子教育的顾衡,却是个务实的人。他要是身寒门,在这个时代,必须要通过科举晋身,是没别的办法,是如,他有别的选择了,自然就对这等国学兴趣不大了。像是后世,学国学的多半是当做是兴趣好,真正将这个当做正经学问的,也就是有限的几个文科专业。顾衡理工科身,纵然记忆力不错,读书背诵对他来说没什么问题,却依旧不觉得书五经值得他皓首穷经。
第15章 (大修)
有了这样的想法,顾衡自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过,他也不想活了两辈子,还因为学习的问题被先生处罚,因此,他就直保持了差不多的度,先生教的些学过了也就是了,至于更多的,就算了。
贾赦果然是有先见之明,徒景瑞这个准太子倒是没过什么岔子,还在先生里得了个敏而好学的评价,是贾赦,江殊,徒景明三个,依旧是学里头的困难,还是句话,对他们来说,读书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真不大。
贾赦被打过次板子之后,贾源居然厚着脸给几个先生送了重礼,表示自家孙子身娇体弱,就算是学习上头有些不好,还请几个先生见谅,别把孩子打坏了云云。
差没气得几个先生跟贾源翻脸,将东西都扔去。
贾源开了个坏头之后,楚王府也给几个先生府上送了重礼,表示他们这样的人家,去读书其实也就是镀个金而已,不指望日后靠着读书过日子,所以,几位先生若是觉得自家孩子学得不好,还是多多包涵,就当他不存在就是了。
被这么搞,几个原本觉得自己是为学生负责的先生顿时感觉自己就是腔真心喂了狗,自个辛辛苦苦,学生和学生家都不领,如此,何苦来由?因此,之后,除了对徒景平和徒景瑞依旧严厉,这些先生对伴读统统当做是过来陪读的书童,谁教学生会在意书童的书读得好不好呢?
倒是几个文官家的孩子,他们直很是努力,他们被到学念书本来家里也是不乐意的,他们自家都有家学,辈也都是科举仕的,各家都有自己的窍门,何况,给皇子,哪怕是未来的太子做伴读,难免要惹上些是非,别的不说,将来科举入仕了,都会有裙带关系的嫌疑,何况,万徒景瑞有个什么不好,或许圣上心疼儿子,不会对儿子如何,么,徒景瑞身边的人都是首当其冲。
看看徒景瑞的伴读置,勋贵身的,家里都有军功傍身,这几乎就跟免死金牌差不多,只要没闹腾得太严重,么对勋贵,就算是有什么差池的方,上头也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毕竟真正立国也不过就是个甲子多的时间,些开国功臣好些个如还活着呢,现在就对他们如何,岂不是搞得皇家忘恩负义样。
宗室身就更不用说了,就是自家人,就算是有什么问题,也就是罚酒三杯的事,而文臣呢,横竖老徒家不缺读书人当官,到时候只怕黑锅又得让文臣背着。
只是圣上已经有了旨意来,这些文官就算是心里头不愿意,也不能直接否了,要不然岂不是藐视皇权。这会儿又不是隋唐时候,五姓七望样的世家对皇权压不在意,皇家想娶个世家女,人家都觉得是委屈了自家的女儿,皇家想要嫁个公主,人家还嫌公主粗鄙!如这个时候,文臣虽说依旧掌握了相当的话语权,是没有刀子,性命也就是在别人的念之间,在些非关键问题上,也只能服软。
因此,三位当初来念书的时候,家里就有了吩咐,许多事少掺和,学里的先生都是饱学之士,能有他们轮流上课,是你们的福气,你们老老实实听课学习就是了,别的时候,尽量别嘴。
只是,真到了样的环境,许多事真不是你说不掺和就不掺和的。
圣上既然已经决定了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