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还有指使并协同之人。
而更严重意味,则是宣帝居然在事发之后立刻调动直属于皇帝羽林营,而非单单使用专司皇城后宫防务翊卫司,方面是代表着此番对后宫搜查之详尽已经让翊卫司人手不够,另方面,就是宣帝对翊卫司疑了。
如翊卫司司正靳林,年前还是翊卫副统领时候,曾经护卫过景宁宫,也指过秦王殿骑射。
若说这仍旧不足以让群臣认知到此番宫之事将要震动乾坤话,月十日旨意也能说明切了。
月十,宣帝仍旧未曾临朝,内阁辅臣并中书省左右司马、平章政事奉旨宫。宣帝再度旨,京城门再次戒严,并传宗景司司正宫,协理追查审问宫刺客案。
昭阳殿文皇后中宫表章暂停,秦王吴王等诸皇子所领实任亦律卸,宣帝亦有意再多几日不朝,命内阁蓝批暂代朱批。
到了这个地步,上至内阁辅臣,至六百官,人人皆明白,宣帝心中怕是认定皇后与秦王勾结要对朱家落井石,趁势结果了朱贵妃。
消息刚刚传时,京城中公卿门亦有惊疑,亦有议论,认为皇后甚至秦王想要鼓作气彻底除去朱贵妃者不少,但认为宫此事或者是朱贵妃行苦肉计、要将娘家颓势力挽狂澜者也不少,其他类似于宫人积怨、朱家旧敌甚至鬼神作祟等零碎说法也有,但所信者便少了很多。
体而言,外间看法还是不外乎皇后手,或贵妃苦肉两者,信者几乎各半。
不过这样持平并没有很久,月十,当宗景司涉之后,流来了另个消息却让京中议论更倾向于前者了,因为朱贵妃遇刺,是实实在在白刀子、红刀子。惊慌抵挡之左手小指被削去节、右臂右腹各中刀,而朱贵妃最引以为傲绝色芙蓉面上亦有两刀。
这样伤势,尤其是脸面上都有刀伤,难怪宣帝震怒,又难怪宣帝并不会怀疑这为宫自行之计。
然而正当朝野上议论纷纷,越发倾向于皇后手、中宫或许即将易主或空悬时候,月十七,昭阳殿里再传惊变。
文皇后当着宗景司司正,并同行宗亲者以及结发为夫妻十几年宣帝,触柱求死,自证清白。
虽然当时随侍內监与宫女拼死阻拦,文皇后也并未当真身亡,但中宫此举决心,却仍旧震动了宣帝并宗景司数人。
因为皇后在凤袍之内着素衣,素衣上刺血泣告,自诉清白,而其触柱力量之大,直接头破血流地昏了过去。若不是其中名內监本能拦阻之时抓住了皇后袍服角、略缓分冲力,文皇后必然头骨碎裂、当场殒命。
宣帝后宫妃嫔之中,唯曾经稍微习练骑射只有朱贵妃人,余众女包括文皇后在内,都是手无缚之力纤纤弱质。因而也可以说,文皇后此举,必然没有任何演练戏成分,真是抱了必死之心。
此事到了这个地步,后宫与前朝皆是片静默。
因为刺杀朱贵妃刺客本人在月十六就已经尽数找到,可以说意外也可以说不意外,动手个太监以及关联密切之人都已经身死,而且都是砒/霜/中/毒。
次彻底失去了能说话人证,再如何搜查搜索,也不过是死旁证罢了。基本上从找到尸体刻起,宣帝也,宗景司众人也,都知道剩只能靠审问有有嫌疑者。
威逼,或者诈问,但此事怕是难有真正真相。
结果宣帝真正诈问言语还没有说完,文皇后已经血溅昭阳。
到底是少年结发夫妻,文皇后虽然远远不如朱贵妃美貌柔媚,才干上也不算太过众,但也同样没有太多过错。
若真是文皇后谋害朱贵妃,责问便不为过。可倘若文皇后当真是无辜,么她受到如此屈辱责难才不得已以死自证,又是何等可怜。
宣帝自登基以来,头次这样深切地受到了两难与无力。
于是在昭阳殿与宫两厢都在静养情况,宣帝也病了几日,直到月初才重回朝堂。宫刺杀被归结为宫人怀怨,不了了之。
而首辅英国公则在此时提道酝酿已久奏本——请求宣帝议立青宫储君,以安国本,以安天。
这道奏本可谓十分大胆,除了当时在朝堂上震惊群臣之外,也在士林之中广为流传,成为明臣忠谏样本。
因为这奏本还正面指宣帝多年来过于幸宫,放任后宫后妃对立,尊卑不明,且在诸子之中犹豫不决,如此,才是如局面真正起因。
这个道理,宣帝自己内心未必不知,只不过先前后宫看似和睦,诸子之间也无过激矛盾,他便继续放任不提。直到仁舜太子朱伞之事发,宣帝才不得不稍稍平衡后宫局面。
只不过,他是真没想到会有如情形。
月初,宣帝旨,为包括文皇后亲嫡子赵王在内位皇子在宫外